【2003/03 】資料來源:Career就業情報
趨勢1:教育學程中心浮濫增設,加上教職數量連年萎縮,使得國中教師甄試錄取率劇跌到5∼7%。趨勢2:私立學校招生困難,教師回流到公立學校搶飯碗。趨勢3:擁有英語、電腦、特教等跨領域專長者,教師甄試較容易脫穎而出。
看看日期,如蕙的短期代課日子就要結束了,又得收拾心情再尋覓下一個代課機會。雖然已取得教師證,如蕙卻還擠不進教育界的大門,看著每年愈來愈多的準教師加入職場,如蕙的心冷不防地又沈重了起來,回想起當初自己以為教師工作會是鐵飯碗的心態,此刻的如蕙真是百感交集。
.師資培育管道多元化
民國84年,師資培育法上路,開啟了台灣師資培育的新紀元。台灣師範大學教務長高強華稱此為典範的改變,「以前的制度消失,換成了新制度,」希望能提供給社會更多元化、高素質的師資。
根據師資培育法,師範院校以外的大專院校,也可申請設立國中、國小教育學程中心,招收一定名額學生修習教育學分,國中部分為26學分,國小為40學分。修完教育學程的學生,與師範院校學生地位相等,都擁有取得教師證的資格。
過去師範體系學生為公費生,畢業後接受分發任教。師資培育法開始施行後,凡想成為教師的人,必須在畢業後至中小學實習1年,通過評鑑後方可取得教師證。
可別以為這樣就可以開始任教了。從前分發任教的作法,現在改為公開的教師甄選,各學校必須公告教師缺額,舉辦教師甄試,考試科目由各學校自訂,除了筆試、口試,準老師們還得歷經約15分鐘的試教。
.教師「蓄水庫」容量滿載
高強華指出,開放式的師資培育方法,「是一種『蓄水庫』式的『人才庫』理念,」希望能從中找出最適合當老師的人。
不過,84年至今,這個蓄水庫的容量,卻大大超過市場實際需求,教師供過於求的現象,一年比一年來得嚴重。
去年,雲林縣辦理教師聯合甄選,國文科開出14個缺,有130多人報考,錄取錄大約10%。這還算高的,新竹市某國中開出2位英語教師缺,報考人數高達87人,錄取率低到2.5%,戰況激烈。
民國87年畢業於師大的林老師,是第一屆適用師資培育法的學生,她記得第一年參加教師甄試時,報考者不過個位數,如今動輒數十位、上百位的盛況,實在是始料未及。
第一關修教育學分
從供給面來看,國內9所師院最近5年來,平均每年畢業生人數約7,500名,而3所師範大學,平均每年約4,000名畢業生。估算起來,每年師範院校的畢業生約在1萬名。
此外,目前設有中學教育學程的大專院校有50所,小學教育學程有22所。中等教育學程方面,修習人數從84年度的2,040名,到91年度,核准名額成長為4,455名,足足增加了一倍。國小教育學程也從86年的150名,增加為94年度的1,395名。如此迅速的「量產」速度,不免引起外界質疑教育學程的設立過於浮濫。
雖說師資培育法宗旨即在於師資多元化,但「總量還是比當初的預期來得更多,」高強華說。中山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任蔡清華直言,教育學程中心的審核過於鬆散,形成現在教育學程中心氾濫的情形。
.國中教職不斷消失
對照到需求層面,在84年以前,國中教師數呈正成長,84學年度達到顛峰的55,201名,爾後逐年減少,90學年度剩下49,318名,「這中間有5,883個國中教職消失,」全國教師協會秘書長吳忠泰指出。
小學的情況好多了,教師數穩定成長,從84年度的87,394名,逐年增加,到90年度累計增加超過萬人。國中教師的競爭比起來辛苦得多,供給不斷增加,而需求卻逐年遞減。
吳忠泰指出,教育部推動小班制的進度太慢是一個原因,尤其在國中部分。從82年度至89年度,小學增加8,000餘班,但國中卻不增反減,少了1,000餘班。
再者,有些地方政府財政困難,教師退休不易,缺額自然開不出來。像桃園一位資深老師,申請退休了3年都不成功。而近幾年的減班政策,也讓學校不敢貿然開缺,一位國中教師就說,「今年增加新老師,也許明年就發生超額現象,」於是許多學校只開代課教師缺,以便員額調動比較有彈性,同時也節省經費支出。
.私校教師回流搶飯碗
另一方面,「高中職私校教師的回流,也是增加競爭的原因之一,」吳忠泰指出,由於近幾年私校招生困難,私校教師也開始往公立學校擠。
吳忠泰表示,國中教師3年前就出現一職難求,國小教師在2年前還算均衡,但到了去年暑假,鄉鎮級的學校也出現教師的求職熱潮。
教師需求減少,供給卻不太可能跟著調整。雖然有批評聲浪指教育學程設立過於浮濫,但對於學校而言,「在商言商」,教育學程中心是招生的金雞母,況且即便教師嚴重供過於求,報考教育學程的人數依然未減。吳忠泰認為,師資培育多元化基本上並無錯誤,「可以開放,但不能過度放任。」
第二關實習
取得教育學分後,接著而來的實習對每個師資生而言,際遇好壞似乎只能憑運氣。
.實習教師地位尷尬
「在學校,對學生而言我們是老師,對老師而言我們又是學生,」一位在去年結束實習的教育所學生描述道,地位顯得尷尬模糊,「小朋友也不太清楚到底是叫我們大姊姊還是叫老師。」開放實習時,有的實習教師甚至連座位都沒有。
實習教師並不占缺,有的學校因此相當歡迎實習生,因為實習生可以分擔掉一些繁瑣的行政工作。一位目前在國小的實習教師描述道,曾聽過某學校極為歡迎實習生,原因竟是「比工友還好用」。
蔡清華還聽過,少數學校傳出實習老師要幫忙接送小孩、買便當,「不過這是少數。」師資培育開放至今已7年,多數中小學都建立起一套實習的運作模式,「甚至有些有制度的學校,還會幫實習生準備教師甄選的模擬試題、情境操演等等,」讓實習教師真的能從實習中受益。
一位在淡水的小學實習老師林玉祺(化名),就覺得自己挺幸運的,「學校對我們不錯,也真的有從指導老師身上學到東西,」指導老師會就班級經營管理、學生輔導等層面,給予實質建議。
.拉攏實習學校
各師資培育機構都有簽約的實習學校,為了經營好彼此關係,也都使出渾身解數。師大從去年開始還特別設置「實習輔導金球獎」,獎勵實習成效績優的學校,師大的就業輔導組,經常找機會與實習學校討論,並要求各系所的實習輔導老師,一個學期至少要去學校「看課」兩次,瞭解學生的實習情形。
蔡清華每年4月、12月都要去看課,即使實習學校遠在基隆,也得跑一趟。其他如舉辦座談會、實習心得分享等,更是在所難免。
為了培養出獨特的教師特質,中山大學教育學程中心還要求學生必須義務工讀,音樂系的可以義務演奏、或是輔導單親孩童課業等,培養為人群服務的精神。
.新規定要求檢定考試
要特別注意的是,91年7月,師資培育法修正案通過,教師資格的認定做了局部調整。將來實習縮短為半年,實習之後還必須參加檢定考,至於考些什麼,教育部則還在研擬中,未來將採實習成績占60%,檢定考占40%的方式評量。
第三關教師甄試
好不容易熬過實習,緊接著的教師甄試才叫人緊張。
吳忠泰觀察,國中教師甄試的錄取率約5∼7%,但會依地區、科別而不同,例如這幾年台北縣三峽地區,一般科目約是20多人爭一個缺,藝能科則是7、8人爭取一個名額。
每年到了6、7月,就會看到中小學校園內,一群準老師拖著行李箱,裝滿著教案、教具、個人檔案,從筆試一路參加到口試、試教,遇上報考者多的時候,考到晚上6、7點的大有人在。
更甚者,一間學校大約千元上下的報名費,有的人一口氣考了10場,花費上萬元不說,拖著行李箱由北考到南的疲累,加上總是聽到「內定」的傳聞,那種壓力才叫準教師們難受。
.內定傳聞困擾準教師
頂著烈陽,剛結束實習的雅芳緊張地進入教室,準備進行試教;原本預定一人15分鐘的試教時間,竟然5分鐘左右就被請出來,令雅芳錯愕萬分,不禁想起近來頗受爭議的教師甄選內定的新聞。
教師甄試競爭激烈,準教師已經是一個頭兩個大了,再聽到紅包文化、關說、內定等傳言,令許多準教師們充滿疑惑與不平。
雖然目前並無人舉發,政府也未查獲此類案件,但內定的事情仍然時有所聞。一位在頭份任教的張姓小學老師就坦承,該校每年教師甄試,校長幾乎都已經有了口袋名單,「甚至還會勸退一些來報考的人。」一位愛子心切的父親為了讓孩子回到家鄉任教,付出的代價是100萬元,甚至還有分兩梯次比價碼的傳聞。
桃園某國小校長坦言,教師甄試之前難免有人前來關切,無形中對學校也是種壓力,他反倒喜歡聯合徵選而非獨立舉辦,以省掉許多不必要的人情壓力。
.善用實習機會為甄試鋪路
吳忠泰不敢斷然說絕無關說內定之事,「但那是整體社會風氣的因素,」並不是造成教師沒工作的原因。他認為,有時可能因為考了太多學校都名落孫山,考生因而轉移不滿情緒,進而懷疑有內定的事情。
例如,許多人發現在教師甄試時,該校原有的實習教師、代課教師上榜機率特別高,吳忠泰認為,實習或代課教師如果一整年都表現得很優秀,與學校配合度高,「比起一個在口試、試教時初次見面的人,的確多了些優勢。」
師大實習輔導處就業輔導組長石裕芳,強烈建議要好好把握實習、代課的機會,盡力配合學校、認真教學。
不少人從大學時代,就開始努力累積個人的教學檔案、社團活動、參加競賽等等,為的就是希望在教甄時能更突出,贏得青睞。
.教師進入多職能時代
教師甄選競爭激烈,為了勝出,第二、第三專長的培養已是勢在必行。
正在台北某小學實習的陳志玲說,擁有特殊專長的比較受到青睞,實習同事裡有的人會鋼琴、體育,而資工系畢業的電腦專長就很吃香。陳志玲打算進修英語,目前國小英語師資極度缺乏,英語能力好對考國小教甄相對具有優勢。
有的人則是以拿取多張教師證來因應。石裕芳就常鼓勵自己的學生,除了本科系之外,加修特殊教育,因為目前特教老師比較缺人,多一張特殊教育的教書證,就多了一點希望。像去年基隆市開8個特教老師缺,只有4個人考,全部都上。高強華則分析,總體看來,具有碩士學位也比較吃香。
隨著九年一貫、七大領域課程的實施,「多職能」的趨勢更明顯。例如,以往音樂老師只需要負責音樂課,但往後藝術人文領域課程,音樂老師可能也得教美術課。用領域劃分教學,使得教師們都得再培養第二專長。
.師範體系出身未必吃香
有人太專注在試教的準備上,而忽略筆試的重要性。「如果筆試占的百分比達到50%、60%,就很關鍵,」一位去年考上教甄的老師指出,短短的15分鐘試教,每個人的分數差距實在不大,往往就得看筆試定勝負。
至於師範體系學生,在教甄上是否較吃香,看法則見仁見智。不過就業日益困難,讓師範體系有了危機意識,過去受保障的時代已結束,「如果不加強自己,一定會被淘汰。」一位師院畢業生指出,以前在學校運動會上,打扮得最用心、最像小朋友的,往往是學士後學分班的學生,而不是正統師範生,「因為他們有強烈的動機想當老師。」
師範生如果還以為謀教職很容易的話,恐怕得認清現實了。去年某國中徵求1名公訓老師,來了5個報考者,其中不乏師大本科系畢業的,最後結果卻是全部不予錄取,「因為全都表現不好,」一位老師透露。
.偏遠地區師資減緩流失
教甄競爭激烈的結果,產生另一個效應,「偏遠學校的師資空前穩定,」吳忠泰說,過去被視為剛畢業師範生過渡站的偏遠學校,每年總是流失不少師資,如今由於教師職缺僧多粥少,一些考上的老師都不易流動。
教師的工作從保證分發到必須參加甄選,「其實已經跟一般行業一樣了,」高強華說,「不能再以神聖性的眼光去看待它,而是自由開放社會下很正常的現象」,怕的是學生還走不出舊時代的思維。
一位在南部任教的數學教師就很看得開,「今天,教師就是一份工作,而我就負責把工作做好。」一些學生們也抱著開放的心態,「如果考不上教師,就再找別的職業囉,」一位正在修教育學程的同學表示。
套句高強華所說的,「這是個人人沒把握的時代,」想從事教職的人也要有深刻的體認。